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liaoning.nen.com.cn/system/2017/02/21/019675073.shtml"
中國游客是赴日旅游和購物的主力軍。現在中國大陸成為赴日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地,游客數量超過500萬人,占總數的1/4,人均消費額約為1.6萬元人民幣,比其他國家游客平均支出高43%。近日,借到日本智庫機構參加東北亞經濟論壇和到大學講座的機會,考察了日本的旅游業,特別是對中國游客在日本的消費行為進行了分析。通過與去年同期對日本旅游市場的考察比較,我發現中國游客在日本的旅游消費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、新的趨勢。 一是“掃貨”“爆買”有所降溫。前些年中國游客在日本的各種商場和名牌商店里無節制地購物,簡直到了瘋狂的程度,直接誕生了一個網絡流行詞“爆買”。“爆買”成了赴日中國游客的代名詞。今年這種“掃貨”“爆買”現象有所降溫。在大型的商場和電器店,以及一些藥妝點,包括機場免稅店,購物者人數有明顯的減少。據蘇寧旗下的日本最大連鎖免稅店Laox預計,2016財年的營業利潤將減少85%,約為12億日元(約合7957萬元人民幣),較原本預測下降了近60億日元(約合3.9億元人民幣)。不少接待中國游客的店家講,前兩年簡直像在過節,但現在已恢復了常態。出現“爆買”降溫情況的原因,一方面是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產品的性價比優勢有所降低,另一方面是中國提高了境外消費稅,再就是對代購行為的有效制止。 二是消費更加理性。前些年中國游客在日本市場上瘋狂“掃貨”、瘋狂“爆買”的種類很多,從馬桶蓋、電飯鍋,到照相機、手表;從高檔服裝、化妝品,到眼藥水、計步器、指甲刀,甚至大米……如今,中國游客購物目的性更強了,不再無原則、無目的地“爆買”。我和一些中國游客溝通,好多人表示,需要什麼買什麼,不需要的再好、再便宜也不會動心。我看到,馬桶蓋、電飯鍋的購買量減少了,大米的吸引力更是明顯下降。中國游客購物也不再只求購高級品,現在更追求“日本制造”產品。但是有一個現象,雖然消費總額有一定下降,但赴日旅游的中國游客人數并未下降,而是繼續保持增長(日本政府觀光局剛剛發布數據顯示,今年1月訪日外國游客人數同比增長24%,增至229.57萬人,其中中國大陸游客增長33%,增至約63萬人;中國香港游客增長48%,增至18萬人;中國臺灣赴日游客為35萬,同比增長9.3%),這說明中國游客的消費更加理性。 三是網上支付成為新寵。前些年中國游客出國前,都要到銀行或外匯機構換取大量的外幣現金。這種現象已經比較少了。去年我在考察中看到,中國游客用銀聯卡刷卡消費的占至少2/3。今年我看到一種新的現象,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開始進行網上支付。面對中國游客出境游熱潮,2015年11月,微信發布跨境支付解決方案,其核心是實現了“人民幣支付,外幣結算”。隨著騰訊在日本全面啟動結算服務,中國消費者在日本的結算手段增加了新的選項。日本店鋪也樂意使用微信支付來迎合中國游客的購物行為。 四是消費環境越來越改善。潮水般涌入的中國游客給日本店鋪帶來的巨大商機,也讓日本商家動了不少腦筋。在日本的商場集中區都大規模設置中文標識,街邊中文橫幅隨處可見,在很多店鋪都配備雙語導購。在秋葉原大型電器店,有數十個中國導購員;還有一些大型免稅店,甚至一些小型的藥妝店,都有中國導購員。這些年輕的導購員一般都是留學生或研修生。那些日本店員,包括賓館前臺服務員,也大多懂漢語。在一些商場和免稅店,也包括一些飯店、居酒屋中,都設有Wifi,配備有漢語說明書、地圖、導購圖。為了迎合中國游客,中國粥店、餃子館也開起來了。所以中國游客購物猶如在國內,一點不像到歐美國家那樣。 五是觀光類消費、文化類消費比重不斷增加。前些年中國赴日旅行的游客,志不在山水,而在購物。如今,中國游客的旅游目的更加多元化,游客的消費重心從單純的購物,轉變為享受異域自然風光、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,休閑、觀光、度假成為旅游的重要目的。中國游客中好多不是首次赴日旅游,有的兩次、三次游甚至是多次游,這些游客的關注點就必然從購物轉為休閑,更加注重目的地旅游的生活體驗,隨之而來的觀光類消費、文化類消費增多,游覽山水名勝、文物古跡,體驗古今文化、民俗風情等的精神消費比重提高,包括赴日體檢也成為了國內新一輪的消費浪潮。當然,隨著中國訪日游客數量不斷增多,一些“次生問題”也產生了。比如,中國游客大都集中在傳統大都市里,如東京、名古屋,大阪、京都等大都市(調查顯示,中國游客到訪東京的有68%,大阪的有48%,北海道有12%),造成了各地方游客分布嚴重不平衡的情況。為此日本政府也在調整旅游政策,增強地方旅游接待能力,如開辟東北、四國等眾多地區的旅游路線,為地方旅館完善預約網站、改建馬桶廁所等提供經費,以及建設面向富裕游客的高級酒店等。
關鍵字標籤:旅行社評價
|